烧5亿刀自研芯片!OpenAI下血本了

文章图片

9 月 5 日,据《金融时报》报道,OpenAI 正与博通开启大规模合作,核心目标是推动其自研 AI 芯片实现量产落地 —— 这一动作标志着 OpenAI 在降低对英伟达依赖的战略上迈出关键一步。

1757044064274571.png

回溯合作脉络,早在去年 10 月,路透社就曾披露 OpenAI 已联合博通、台积电启动首款自研 AI 芯片开发,同时在英伟达芯片基础上引入 AMD 芯片,以应对 AI 基础设施需求的急剧扩张。今年 2 月,更多战略细节曝光:这款自研芯片聚焦 AI 模型训练,未来还计划迭代出功能更强的处理器;对 OpenAI 而言,自研芯片不仅是增强与供应商谈判的筹码,更有望在 AI 硬件领域开辟全新收入来源。

当前 AI 芯片市场格局中,英伟达占据约 80% 的份额,其 GPU 广泛应用于 OpenAI、谷歌、Meta 等企业的模型训练,这种高度依赖让 OpenAI 的自研之路更具战略意义。不过,自研芯片难度远超预期:微软、Meta 等科技巨头投入多年与大量成本,仍未产出满意产品。以 Meta 为例,虽曾测试成功自研 AI 芯片,但尚未实现大规模商用突破。

OpenAI 的芯片研发由前谷歌工程师 Richard Ho 领衔,这位曾主导谷歌 TPU、VCU 等芯片项目(相关成果登过《自然》杂志)的 “老兵”,已将团队规模从 20 人翻倍至 40 人。即便如此,该团队规模与谷歌、亚马逊等企业的芯片团队相比仍显娇小。更严峻的是成本压力:消息人士透露,单款大型芯片设计项目成本就高达5 亿美元(约合 35.7 亿元人民币),若计入配套软件与外围设备,成本可能翻倍。

值得关注的是,OpenAI 的自研芯片计划采用台积电代工,此前有消息称其目标在 2026 年实现大规模生产,但此次与博通的合作是否会加速量产进程,尚未有明确时间表。

1757042764335300.png

亿配芯城(ICgoodFind)总结:OpenAI 与博通合作量产芯片,是打破 AI 硬件垄断的重要尝试,但团队规模、高成本及技术壁垒仍是不小挑战,其进展将影响 AI 芯片市场竞争格局。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

©Copyright 2013-2025 亿配芯城(深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7008354号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