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硬件市场或将掀起新波澜。摩根士丹利近日发布重磅研究报告指出,谷歌若对外销售其自研的“张量处理单元”(TPUs),尤其向Meta等科技巨头供货,将实现营收与盈余的双重跃升。这份由分析师Brian Nowak领衔撰写的报告,于26日正式披露,细致拆解了这一战略调整背后的巨大商业潜力。
报告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量化预测:若谷歌采用“第一方模式”销售TPU,仅需售出50万颗,其云部门在2027年的营收就将比原有预期增加130亿美元,增幅逼近11%。与此同时,谷歌整体的每股盈余也将迎来3%的提升,折合每股增加0.37美元。在大摩看来,谷歌云部门若能借TPU销售加速成长,并顺利切入半导体市场,其本益比将得到进一步提振,为股价提供更强支撑。

这一销量预测并非空穴来风。大摩在报告中对照了行业龙头辉达的市场表现——预计到2027年,辉达的GPU出货量约为800万颗。基于此,将谷歌TPU的潜在年销量锁定在50万至100万颗区间,被认为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合理判断。值得一提的是,谷歌TPU的对外销售还将产生明显的产业联动效应:作为TPU的共同设计者,博通将直接受益于出货量增长,而对辉达、超微(AMD)等竞品的冲击则相对有限。
TPU的商业化,也折射出谷歌在AI硬件布局上的战略摇摆与回归。随着谷歌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成功落地,其对高性能计算硬件的需求激增。数据显示,今年谷歌在辉达产品上的支出飙升至约200亿美元,而投入自家TPU的资金约为100多亿美元。不过大摩预测,明年这一支出比例将逐步回归平衡,且AI硬件市场不会呈现“赢者通吃”的格局,给各类专用芯片留下了发展空间。
技术层面的竞争同样激烈。大摩特别强调,尽管谷歌的Gemini模型在部分性能上已实现对GPT-5的超越,但科技行业的领导者普遍认为,AI技术竞赛才刚刚进入深水区。报告判断,竞争对手不会因短期差距放缓研发脚步,未来AI芯片与大模型领域的竞争将持续白热化,技术迭代速度或将进一步加快。
从行业趋势来看,谷歌对辉达的短期依赖,恰恰反映出当前市场对高性能AI计算资源的旺盛需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在各行业的深度渗透,TPU这类为特定场景定制的专用硬件,正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谷歌若能打破“自用”壁垒,成功将TPU推向市场,不仅能显著改善自身财务表现,更可能重塑全球半导体市场的竞争格局。
亿配芯城(ICgoodFind)总结:AI芯片商业化加速,谷歌TPU入局将激活市场新活力,推动行业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