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消息,在电动汽车供应链中,功率半导体一直占据着关键地位,其对于提升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及家用电器效率作用显著,曾与 AI 芯片一同被视作半导体行业的增长引擎。全球企业此前竞相扩充产能,积极布局,只为迎接电动汽车市场的腾飞。然而,现实却给了行业沉重一击。当下,由于电动汽车市场增长远不及预期,功率半导体行业陷入产能过剩困境,曾经的繁荣景象急转直下。
存储芯片涨价,难掩产能过剩之殇
作为存储芯片大厂的美光(MICRON),已宣布提高旗下 NAND 闪存价格,涨幅超 10%。闪迪(SanDisk)、三星和SK 海力士也预计下月跟进价格调整,闪迪芯片涨幅同样达 10%。国内方面,长江存储旗下品牌 “致态” 也计划于今年 4 月上调提货价,涨幅或超 10%。尽管价格有所上涨,但这背后却是行业产能过剩危机下的无奈之举。
巨头裁员自保,行业 “寒意” 弥漫
为应对这一困境,功率半导体制造商们纷纷采取行动,裁员和缩减投资成为主要手段。日本瑞萨电子计划在日本和海外的 21000 个岗位中,裁减不到 5%(约 1050 人)的员工 。同时,原定于 2025 年初开始的大规模功率半导体生产也被推迟。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的三个月内,该公司制造设施产能利用率仅约 30%,相较于上一季度的约 40% 进一步下滑 。
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供应商德国英飞凌科技(INFINEON)此前已宣布计划裁员 1400 人 ,并将另外 1400 人迁移到新地点。美国排名第二的安森美半导体(ONSEMI)同样计划大规模裁员 2400 人 。瑞士的意法半导体(ST)则希望通过提前退休的方式削减员工数量,预计裁员 3000 人 。这几大功率半导体巨头的裁员总数已超 8800 人,行业 “寒意” 尽显。
上下游受波及,投资计划纷纷搁置
裁员潮不仅席卷了功率半导体制造商,还蔓延至零部件和材料供应商。美国的晶圆基板制造商 Wolfspeed 宣布裁员约 1000 人 ,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日本 Sanken Electric 原计划在 2024 年增加电动汽车功率模块产量,如今将这一扩张计划推迟两年 。住友电气(Sumitomo Electric)也已取消新建半导体材料工厂以及在现有工厂增加生产线的计划 。
市场数据低迷,库存周转时间延长
市场数据也直观反映出行业的低迷态势。MarkLines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长 9%,达到 1137 万辆 ,与 2023 年的 30% 和 2022 年的 75% 的增幅相比,大幅放缓 。功率半导体制造商的库存明显增加,欧洲、美国和日本七家主要公司在去年 10 月至 12 月季度的平均周转时间为 99 天 ,比去年同期延长了 18% 。
中国企业崛起,竞争格局悄然生变
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中国的竞争正不断加剧。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原本从瑞萨电子等供应商处采购电动汽车功率半导体,在 2024 年初已开始在自家工厂全面生产 。粤芯半导体(CanSemi)也已开始批量生产高性能功率半导体 。由于美国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芯片制造设备,中国制造商转而购买不受限制的设备,并将投资重点放在功率半导体等领域 。日本一家制造商高管表示,过去几年,中国公司在性能方面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已大幅缩小 。SEMI Japan 行业专家 Shinichi Aoki 指出:“中国功率半导体的稳定供应已经成为可能,制造商正处于收回投资的阶段 。”
日本厂商承压,合作应对市场挑战
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功率半导体虽为日本制造商的强项,但在规模和财力上,他们落后于美国和欧洲同行。三菱电机、富士电机和罗姆合计市场份额约为 11% ,低于英飞凌的约 20% 。为减轻负担,日本制造商开始合作制定资本支出计划。东芝和罗姆将在生产设施上投资约 3800 亿日元(25.4 亿美元) ,富士电机和 Denso 计划投资约 2100 亿日元 。
亿配芯城(ICgoodFind)认为,功率半导体行业因电动汽车市场遇冷陷入困境,裁员减产成常态。全球市场格局在变化,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亿配芯城(ICgoodFind)将持续关注动态,以专业优势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助力行业在变革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