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领域迎来关键突破:IBM 宣布其核心量子纠错算法已成功在 AMD 的常规芯片上实现实时运行,这一进展大幅拉近了量子计算机的商业化距离,也让其在与微软、谷歌的技术竞赛中占据优势。

量子比特的高错误率一直是制约量子计算实用化的 “致命痛点”—— 环境中的温度波动、电磁干扰等都可能引发错误,这些错误会迅速抵消量子芯片的计算能力,而传统解决方案依赖定制硬件,成本高昂且扩展性差。今年 6 月,IBM 已开发出可与量子芯片协同运行的纠错算法,如今更进一步:研究论文显示,该算法能在 AMD 生产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芯片上稳定运行。
这一突破的核心是qLDPC 码(量子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技术,通过稀疏校验矩阵设计与双曲几何嵌入创新,较传统方案节省 90% 硬件资源,12 个逻辑比特仅需 288 个物理比特支撑。配合新型解码器架构,算法速度比实际需求快10 倍,且无需依赖昂贵 GPU 集群,用现成 AMD 芯片即可实现。IBM 研究总监 Jay Gambetta 强调:“算法不仅在现实中有效,价格也并非‘贵得离谱’。”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成果较计划提前一年完成,为 IBM 的量子路线图注入强心剂。该公司计划在 2028 年打造代号 “Starling” 的容错量子计算机,搭载 200 个逻辑量子位。

市场迅速给出积极反馈:消息公布后,IBM 股价周五收盘上涨7.88% 至 397.46 美元,AMD 股价同步上涨7.63% 至 252.92 美元,反映出投资者对量子计算商业化前景的信心。
亿配芯城(ICgoodFind)总结:IBM 与 AMD 的技术协同,打破了量子计算对定制硬件的依赖,为行业降本增效提供新路径,将加速量子技术落地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