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亿估值引热议:GPU 赛道的冰火两重天
深圳中微电科技有限公司 32.4778% 股权以 4.84 亿元底价挂牌转让,对应估值仅 14.9 亿元。在全球 GPU 市场规模破万亿、国内企业估值动辄百亿的背景下,这家 “国家队” 企业的低调定价,犹如一盆冷水浇在火热的国产 GPU 赛道上,引发行业对技术投入与商业回报的深度反思。
国家队的技术突围:从 “南风一号” 到 “南风二号”
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旗下企业,中微电自 2020 年起专注 GPU 研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22 年首款高性能桌面 GPU “南风一号” 成功量产,打破国产高性能 GPU 零的突破;2024 年新一代产品 “南风二号” 核心 IP 研发完成,技术指标向国际中端水平靠拢。然而,辉煌背后是持续亏损:2023 年营收 5521 万元、亏损 8905 万元,2024 年前十月亏损 3854 万元,凸显芯片研发 “烧钱” 特性。
国资清仓式退出:战略调整还是市场倒逼?
此次股权转让方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电信息,其 “清仓式” 退出已获股东批准。分析指出,国资的战略调整折射出国产 GPU 的现实困境:一方面,研发需持续巨额投入(中微电成立四年累计投入超 5 亿元);另一方面,英伟达、AMD 等国际巨头占据全球 90% 市场份额,国产替代面临技术生态双重壁垒。在半导体行业周期下行期,国资优化资源配置、聚焦核心赛道的意图明显。
资本局中局:红杉、力合能否接盘?
中微电股权结构多元,红杉资本、力合创投等知名机构均在列。此次股权转让后,国资持股比例将降至 20% 以下,企业性质向混合所有制倾斜。市场关注:谁将成为接盘方?若引入产业资本或互联网巨头,可能为中微电注入生态资源;若由财务投资者主导,需警惕技术投入与短期回报的冲突。
信创浪潮下的必答题:技术突破与商业闭环如何平衡?
在信创产业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国产 GPU 被视为 “卡脖子” 关键领域。中微电的案例揭示行业共性难题:即便具备技术突破能力,如何构建 “研发 - 量产 - 市场 - 反哺研发” 的商业闭环?国际巨头通过游戏、AI、数据中心多场景分摊成本,而国产企业尚需在政务、工业等细分市场寻找突破口。
** 亿配芯城(ICgoodFind)** 始终关注国产芯片产业生态,中微电的股权变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国产 GPU 的崛起需要技术韧性、资本耐心与生态协同,亿配芯城愿与行业共探破局之道,助力优质国产芯片产品落地,推动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