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本土模拟芯片复苏,汽车工业成新引擎

文章图片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本土模拟芯片行业迎来关键转折——增长动能已从消费电子全面转向汽车、工业、能源等B2B市场。这一结构性变化推动行业整体复苏,8家核心企业Q3营收总和达32.15亿元,同比增长31.3%,超六成企业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展现强劲韧性。

业绩分化成为显著特征。营收层面,Q3思瑞浦以70.29%的同比增幅领跑,纳芯微(62.81%)、芯海科技(46.85%)紧随其后,仅电科芯片(-17.02%)同比下滑;净利润表现更具张力,思瑞浦同比暴涨282.31%,振华风光(67.52%)、芯海科技(58.48%)增速亮眼,帝奥微(-137.99%)、晶华微(-103.14%)则出现亏损扩大。前三季度维度,思瑞浦以80.47%的营收增幅和227.64%的净利润增幅,成为当之无愧的“双料冠军”。

1762932765332709.jpg

增长动能的切换,本质是下游需求的结构性变革。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泛能源及高端通信四大领域,成为驱动行业前行的核心引擎。

汽车电子:需求爆发催生增量 作为最大增长极,汽车电气化带动电源管理芯片需求激增。思瑞浦Q3电源管理芯片收入同比暴增323.69%,纳芯微明确将“汽车电子需求稳健增长”列为核心驱动力,头部企业的汽车级芯片已实现大规模量产交付。

工业与泛能源:复苏态势明确 制造业自动化升级与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拉动高可靠性芯片需求。晶华微工业控制芯片收入同比增长24.21%,其新一代变送器单芯片方案广受认可;纳芯微、思瑞浦均提及工业与泛能源领域的复苏红利,成为业绩稳定器。

高端通信:卫星通信成新热点 传统通信市场稳定,卫星通信芯片异军突起。电科芯片虽整体承压,但北斗短报文、卫星通信SoC芯片已导入国内前五手机厂商,成为业务突破点;智能手机卫星通信功能向下渗透,正催生全新芯片需求场景。

消费电子:结构性机会凸显 传统消费电子竞争激烈,但智能穿戴、高端家电等细分领域仍有亮点。芯海科技智能穿戴PPG芯片增长较快,晶华微血糖仪专用芯片批量交付,人体健康参数测量芯片收入同比增长158.35%,精准捕捉消费升级需求。

1762932784848033.jpg

行业已进入“强者恒强”的分化阶段: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壁垒与优质客户资源持续领跑,二线厂商则聚焦细分赛道寻求突破。未来,随着下游需求释放与经营效率提升,行业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修复,叠加香港资本市场的融资支持,本土模拟芯片企业成长空间将持续打开。

亿配芯城(ICgoodFind)总结:模拟芯片行业的动能转换是长期趋势,聚焦汽车、工业等核心赛道并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将在行业分化中占据先机。

发表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

©Copyright 2013-2025 亿配芯城(深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7008354号

Scroll